无障碍阅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本地民政

福利院有位“好人蔡大姐”

来源:黄石市福利院      时间:2024-08-30 10:47

分享:

8月29日傍晚,暑气稍退。在阳新县排市镇福利院院内操场上,人们在专业护工的照料下,正围着唱歌、打羽毛球、聊天散步,好不欢快。


“最近天气没那么炎热,下午到傍晚的时候很凉快,我们就把院民的活动场所从室内空调房转移到了户外,很解闷,大家都很开心。”医护人员王淑芬介绍。


医护人员口中的“院民”是指在福利院入住的供养人员。也是这一天,让蔡金莲“有点头疼”的是,院民登记入住人数达到278名,来到了该院改扩建以来的最高值。

蔡金莲是这家偏僻农村福利院的院长。更多时候,院民们喜欢亲切地叫她“蔡大姐”,而院民家属习惯性地在“蔡大姐”或者“蔡院长”前面加上“好人”前缀。


被这么多人叫作“好人蔡大姐”,这也是蔡金莲没想到的。最近接连几天,蔡金莲都辗转于阳新当地不同乡镇,接收入院人员。倍感压力,这是蔡金莲这段时间最大的感受。


2019年,我市阳新县入选全省第一批特困供养服务机构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试点。为实现不同对象供养服务的集中管理,排市镇农村福利院被选为阳新县失智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点,引进咸宁家康医疗服务有限公司运营福利院,加挂阳新县家康精神病医院、阳新县失智人员集中供养中心两块牌子。


也是这年,年近60岁刚退休不久的蔡金莲,成了阳新县第一家“公建民营”医养结合农村福利院的院长。院内接收人员主要以失智失能人员和社会托养人员为主。以“公建民营”形式对困难家庭失智失能人员进行集中福利托养这一模式,是黄石对于特困供养救助工作的全新探索实践,也成了蔡金莲和200多名院民故事的开始。


退休前,蔡金莲在咸宁市疾病控制中心工作,更是在乡镇卫生所当了多年基层医生。与医护工作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蔡金莲当然知道,失智失能人员不好相处。“因为他们既是患者,也是一群危险而又需要被善待的弱势群体。”蔡金莲说。


这是蔡金莲的亲身经历。有一次下乡接收院民,蔡金莲被突然精神失控的失智人员打得头破血流,头部缝了三针,事后蔡金莲一笑了之;还有一次,为了帮扶困难失智失能家庭,蔡金莲开车下乡挨家挨户做回访工作,自己掏钱买米送油,在途中不幸出了车祸,做了两次全麻手术。


“把福利院办成幸福院,让院民们不再孤单。”这是蔡金莲接手这家农村福利院的初衷。建院初期,困难重重。那时候,福利院还是一片荒芜景象。刚开始工作人员少,她既是炊事员、服务员,又是护理员;护理人员不够,她就亲力亲为,从给老人做饭、喂饭、整理被褥,到为老人洗澡接大小便,洗衣服。为了更好地照顾院民,蔡金莲把家搬到了福利院,为了更好照顾家中老人,她办理了手续,把婆婆和姑妈接到院内入住,和院民们同吃同住。


经过四年多的改造发展,这里焕然一新,床位增加到近三百张,建立了图书室、健身房、康复室等活动场所,成了蔡金莲和院民们的共同的家。目前,福利院根据失能人员情况,聘请5名专职医生、10余名护士以及几十名护工。


院民更需要被理解和陪伴。“食堂每餐都有两荤两素,生病了有人看,在这里还认识了很多朋友。”谈及排市镇福利院,阳新县龙港镇村民肖唐荣脸上的皱纹随着笑容舒展开来,称赞不已。儿子肖绪欢有着18年精神病史,日常生活完全靠家人,因为家里困难,生活和医疗得不到保障。2022年11月份,肖绪欢被送到排市镇福利院集中供养,同时进行相应治疗,生活起居得到专业照护。看望肖绪欢,肖唐荣感慨儿子状态越来越好,家里也很放心。


前不久,爆竹声响起,排市镇福利院门口热闹不已。排市镇排市村村民自发为他们口中的好人蔡大姐送来了锦旗,感谢她对院民钟慧敏的帮扶。如今,钟慧敏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好,解放了家中劳动力,钟慧敏一家也慢慢脱贫富了起来。


“经过民政部门多年的模式探索,蔡金莲的真情付出和福利院有温度的人性化服务,赢得了群众的口碑。”市社会救助局局长雷建锋表示,近年来,我市两级民政部门接连出台方案和进行试点,做好集中托养失能人员救助工作,进一步确保特殊困难人群生命有保障、生存有尊严、生活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