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本地民政

让发展更有温度 民生更有质感 算好“民生账” 答好暖民心的“民生答卷”

来源:办公室      时间:2024-10-31 09:59

分享:

    春华秋实,岁物丰成。

  秋日里的黄石,长江碧浪激流向前,百姓生活蒸蒸日上,一幅饱蘸民生温度的画卷,正在这座城市渐次宕开。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对民政工作的领导,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10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五次全国民政会议传出喜讯,黄石市民政局获得“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据悉,会议每五年召开一次,这也是全国民政系统的最高集体荣誉。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黄石这座城市的奋斗目标。近年来,黄石民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以一项项民生工程,一件件民生实事,书写着民生幸福新图景、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站在时间的坐标上回望,黄石民政多项工作获国家级、省级表扬表彰、试点,连续三年在全省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估中取得优秀等次,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黄石篇章贡献更多民政力量。

  1 保基本、兜底线、暖民心

  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更加坚实

  “多谢民政工作人员的帮助,不需要来回跑,在手机上就把低保给办下来了。”日前,家住西塞山区河口镇的小余(化名)高兴地说。

  今年3月份,小余父亲突患重病、行动不便,治疗费用让这个不富裕的家庭一筹莫展。听说可以申请办理低保,小余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咨询当地民政专干,在其指导下通过线上小程序很快完成了申请。

  这得益于我市大力推进社会救助事项“一网通办”,让群众线上“只上一张网”、线下“只进一扇门”和“最多跑一次”。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近年来,我市在全省率先推动社会救助申报承诺及失信惩戒试点工作,建立“明白告知——诚信申报——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管理闭环,此项改革创新工作被民政部评为2021年度全国“十佳”优秀创新案例。黄石市社会救助局被民政部评为2022年度全国社会救助先进单位。

  今年8月份,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方案》,决定在全国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并公布试点地区名单,黄石作为我省唯一市州入选。这也是黄石市继今年初入选全省社会救助创新实践试点后,成功跻身全国试点。

  如今,黄石初步形成了“物质+服务”的社会救助工作新模式,使得困难群众需求掌握的更加精准,使得社会救助服务供给得更加丰富,使得困难群众体验得更加幸福。

  近年来,黄石民政持续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越织越牢,基本民生保障迈上新台阶。

  ——市民政局先后以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实施意见》《黄石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规程》《黄石市临时救助实施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推进了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规范了社会救助工作流程。

  ——市政府每年下文,连续四年调涨低保标准和特困人员供养标准等,实现了社会救助对象的动态管理,做到了“应保尽保”。全市社会救助标准连续四年调涨,低保标准最高同比上调23.6%,有力地保障全市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2 更普惠、更可及、更多样

  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发展深入推进

  这两年,社区幸福食堂在黄石火了。

  “我要干豇豆烧肉、宫保鸡丁、清炒茄子,还有包菜。”临近中午,83岁的李光明老人径直来到黄石港区王家里社区幸福食堂,排队、点菜、打包一气呵成。李光明高兴地说,“老两口吃4个菜才8块钱,方便又省心。”

  近年来,黄石大力发展和培育老年助餐服务,采取公益性和市场化运作相融合的方式,围绕高龄、失能、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兼顾满足其他老年人就餐的便利性、多样性需求。通过两年时间在各县(市、区)建成100家老人幸福食堂,实现万人以上社区的为老助餐服务全覆盖。

  为保障老年助餐服务的持续健康发展,市民政局还研究出台了《黄石市“幸福食堂”标识及管理办法、管理制度的通知》等制度文件,建立幸福食堂考核制度,定期对老年助餐服务价格和质量进行评估,委托第三方机构不定期对“幸福食堂”用餐老人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对运营成效显著的“幸福食堂”给予资金奖补。

  与此同时,我市成立“黄石慈善·幸福食堂专项基金”。目前已募集资金超300余万元,按照“市场化+公益性”原则,让老年人品尝到家门口的幸福“食”滋味。

  同时,为切实提高全市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安全性、便利性,黄石连续4年推进居家适老化改造工作,按照平均每户改造标准不低于3000元标准,制定“一户一策”改造方案,2021年完成居家适老化改造任务431户、2022年完成550户、2023年完成638户、2024年完成1000户,累计完成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2619户,实现高龄、失能、留守、空巢、残疾老年人家庭的改造全覆盖。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坚持以“室内行走便利、如厕洗澡安全、厨房操作方便、居家环境改善、智能安全监护、辅助器具适配”为主要目标,通过场景化设计,“定制”老年人幸福生活,有效巩固了家庭养老基础地位、促进养老服务消费提升、推动居家养老服务提质扩容。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近年来,黄石在基本养老服务供给上不断完善体系。全市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农村覆盖率达到80%。黄石市成功入选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全市城乡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1.7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41张,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近年来,我市坚持硬件改造和服务提升双管齐下,探索出了多层次、多元化健康养老服务,健全完善了居家、社区、机构、家庭四位一体的养老服务体系。

  翻看近年来我市“养老账单”,记录着百姓不断提升的获得感,见证着百姓持续上涨的幸福指数:大冶市养老兜底保障、普惠型养老服务等工作获得省政府激励奖励。阳新县特殊困难老人集中福利托养工作在民政部视频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并在全省作经验交流。大冶市高效推动特困供养机构改革案例获评全省民政改革创新优秀案例,相关经验获全省推广。2024年大冶市被确定为全国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试点。

  3 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社会事务和社会福利更加普惠可及

  “我们结婚啦!”在我市正式实施婚姻登记“全市通办”的首日,来自阳新的肖女士和来自江苏的仇先生经过提前咨询,早早来到黄石港区婚姻登记处办理结婚登记。

  开展婚姻登记服务是一项公共服务事项,也是一项重要政务事项。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居民办理婚姻登记,需要在户籍所在地办理,长期外出工作、生活、学习的群众回户籍地办理婚姻登记有诸多不便。去年5月起,黄石市全面实施婚姻登记“全市通办”,同步推进婚姻登记“全省通办”,实现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路。

  今年9月初,家住海口湖管理区罗于坵村的小武和小辉兄弟俩,拿到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助学金后,准备远赴外地踏上求学之路。这是黄石发放首批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助学金,通过福彩公益金助力49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圆梦。

  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助学政策。大力实施“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和“孤残儿童手术康复明天计划”专项行动。2021年以来,我市累计争取上级福彩公益金290万元,地方福彩公益金配套支持60万元,为432名符合条件的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发放助学金,为20余名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争取到武汉民政学院免费学历教育,为9名孤残儿童实施手术治疗和康复训练。2019年至今,全市共争取了240万元,按照每人每年一万元标准,已发放资金193万元,2024年秋季预计助学46人。

  目前,我市还建立了孤弃儿童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动态管理制度,落实了孤弃儿童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养育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儿童养育标准每年调整、提高,提高了养育水平,打造了“县级委托、市级养育”的孤儿集中供养“黄石模式”。此外,黄石在全省率先设立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市县两级未保机构设置率达到100%,未保工作力量进一步健全和加强。

  2020年,一座现代化、集约化、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黄石市社会福利中心在大冶湖畔建成正式投入使用。该中心多方筹措资金3.27亿元,占地205亩、建筑面积97000㎡,可供福利院、精神病人福利院、救助管理站等多家服务机构同时入驻使用。

  其中,黄石市儿童福利院入选全国维护青少年权益岗创建单位,同时被评为全省儿童福利机构高质量发展实践基地。黄石市救助管理站被列为全国救助管理区域中心试点,我市还确定了推动市救助管理站建设成“立足黄石、面向鄂东、对接武汉、示范华中”区域中心站的目标,提出打造“三中心一基地”,即流浪乞讨人员智慧救助综合中心、流浪乞讨人员临时集中照料中心、突发事件临时救助应急庇护中心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示范教育基地。

  如今,我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进一步强化,发现机制更趋完善,“县级委托、市级集中、医养融合”救助新模式全面实施,大幅提升了流浪乞讨滞留人员的生活条件和康养水平。

  此外,我市殡葬改革统筹推进,加快推进镇、村级公益性公墓建设,已建成镇村级公益性公墓11座,在建3座,建设数量同比大幅增长。扩大殡葬惠民减免覆盖范围,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域、基本殡葬费用“一站式”减免,2023年以来累计减免1202万元。

  我市还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精心打造了“慈善方舟”“送温暖献爱心”“金秋助学”“慈善阳光班”等一批有影响的慈善品牌,为困难群众再添一道保障网。近年来,市慈善总会共募集款物5.75亿元,各类公益性支出5.57亿元,慈善救助领域不断拓宽,慈善救助项目持续丰富,有效推动慈善力量在扶贫济困、助医助学、安老助幼、乡村振兴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慈善事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4 智慧化、数据化、便利化

  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路牌上竟带有二维码,用手机一扫,电子地图、地名信息等信息就会立刻显示出来。”日前,从外地来仙岛湖避暑游玩的游客李静兴奋地说。

  今年8月份,在市县两级民政部门推动下,首批“智慧路牌”在阳新县王英镇和三溪镇的37条新命名的道路上应用,引得当地村民和游客拿出手机扫码“尝鲜”。

  充分发挥行政区划地名平台作用,留住最美乡愁。从“有地无名”到无名路“有名有标”,这是今年来我市在阳新开展“乡村著名行动”省级试点以来,带来的“看得见”的变化。黄石还深入贯彻落实《地名管理条例》和《地名管理条例实施办法》,持续加强地名管理法治化、规范化建设,地名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近年来,黄石民政强化大局观念,立足民政职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认真履行服务保障职责,主动助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不断提升民政专项社会服务水平。

  在全省开展的社会组织建功先行区三年行动中,黄石积极开展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专项行动。截至2023年底,全市已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达7134家,包括公益慈善类777家、生活服务类507家、社区事务类5242家、文体活动类608家。

  近年来,我市印发《黄石市民政局关于城市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的意见》,优先发展居民服务类社区社会组织,规范发展参与基层治理类社区社会组织,有序发展文体活动类社区社会组织,大力发展公益慈善类社区社会组织,加快发展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持续开展“邻里守望”、新时代文明实践等各类活动,服务受益群众82.45万人,积极为社区内困难群体提供亲情陪伴、生活照料、心理疏导、法律援助、社会融入等各类关爱服务。

  事关百姓皆民生。近年来,黄石民政积极提升民政领域相关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

  永葆为民初心,在胸怀全局、服务大局中擦亮民生底色。

  近年来,黄石民政始终把民政工作放在大局中去思考、定位、统筹,在胸怀全局、服务大局中擦亮民生底色,让民政工作更加走心、更加暖心、更富爱心。

  民政工作事关党的执政基础,黄石民政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今年8月28日上午,市民政局召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报告会。市委宣讲团成员、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陈荷泉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民政力量”为题作宣讲报告。明确全市民政系统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加强组织领导,精心部署安排。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提出,要聚焦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陈荷泉表示,民政工作与人民群众联系最直接、最密切、最广泛,从养老服务到儿童福利,从殡葬服务到社会救助,件件关乎民生,事事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黄石篇章中,黄石民政部门将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精神,进一步研究深化民政领域改革,聚焦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福利、残疾人福利、婚姻登记管理、殡葬服务等重点领域,着力办好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惠民实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