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进铁山区社区管理服务精细化水平,铁山区创新思路,积极探索服务新模式。
一、去除“行政化”倾向,优运行机制
近年来,我区在为社区“减负”曾作过一些有益探索,如2013年建立了社区准入制度,但在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使得社区负担依然只增未减。“十三五”将依法落实政府社区公共事务准入制度,让社区真正回归“自治”本位。
一是明确界定社区职责。社区居委会对社区居民代表大会负责,有服务、管理和监督的职能,除履行属于自治范畴的职责外,可以协助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工作,对不属于职责范围内的摊派事项有拒绝权。
二是切实推行社区准入制度。各职能部门的工作任务,需由社区协助的,评比考核等工作,进入社区时必须通过严格审批。经审批进入社区开展服务,要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严格落实人员、经费等。社区只挂社区党支部和社区居委会两块牌子,社区办公室除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的基本情况外,其余内容不上墙,所有面向群众服务的内容一律通过微信、服务手册、公开栏、宣传栏等形式进行公告。
三是克服行政化倾向。各部门在工作进社区时,应以服务居民为出发点,树立工作在上完成,服务向下延伸的工作意识和服务意识,精简会议和材料,减少社区居委会不必要的台帐,真正使社区居委会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为居民服务上来,放到社区发展上来。
二、建立“多元化”体系,优治理功能
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工程,也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工程。积极探索建立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的新型社区服务管理体系,培育多元社区治理主体,树立“三社”发展一盘棋思维。
一是社区搭建平台。建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社区社工室等,为社会组织和社工参与社区治理创新提供渠道和场所。通过转变政府职能,社区主动把部分事务交给社会组织、社工来做,自己集中精力做好民主自治等工作,为“三社联动”创造空间和土壤。
二是积极孵化培育社会组织。通过建立孵化基地、行业协会转型、设立公益创投基金、专业机构转型等多种途径丰富社会组织类型。创设平台,通过公开招标,由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通过服务外包、合同购买的方式,把社区公共服务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
三是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作用。社会工作者通过小组、个案和社区工作方法参与社区建设是新时期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以前的社区服务是社区想给居民什么,现在则是从居民需求出发,提供更加深入和持续的服务。社会工作者的参与可以细分居民需求,精细化拓展居民参与载体,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引导居民实现自我管理工作机制。
三、建立“立体化”平台,优服务体系
社区服务是社区最基本的功能,要把满足居民生活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作为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当前,优化服务平台、改进服务手段,完善服务机制入手,建立便民利民服务的社区服务体系。
一是完善三级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区、社区、网格“三级”服务平台。区级完善行政服务中心,提供集中式便民服务;在社区,强化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功能,为党员群众提供集便民服务、商务服务、医疗服务、文体娱乐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在网格,将“两建三进”工作法提档升级,为网格居民提供代办服务、上门服务。
二是完善微信网络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社区微信平台(“一键清”),目的是通过突出五大功能(便捷的公共服务、公益服务、社民互动、信息发布、传递正能量),打造网上政务平台、服务平台,给群众提供方便、快捷、高质量的服务,推进社区服务信息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三是完善志愿服务管理平台。进一步完善规范志愿者队伍管理,科学制定志愿者工作评价机制,并结合工作实际,研究出台相关配套保障措施,努力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社区志愿者和开展社区志愿者活动过程中必要的保障,确保各项活动的持续开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增强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建立“专业化”队伍,优基础保障
按照“建立四个制度,打通一条渠道”的思路,积极推进社区工作职业化、专业化。
一是建立职业资格考核制度,确定最低“门槛”。按照黄石市《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建立社区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从2015年起,新招聘以及现有45周岁以下的社区工作者,符合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报考条件的,应在三年内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到2020年,力争35%以上的社区工作者实现持证上岗。并将社区工作者培训纳入全区人才培训计划,实现日常培训与重点培训、专业培训与综合培训相结合。
二是建立全区统一招录制度,严格把握“进口”。社区工作者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办法进行,按照“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录取”的原则,规范报名、面试、笔试、面试、体检、考核、公示、聘任等程序。
三是建立完善管理考核制度,明确去留标准。统一社区工作者管理体制,建立社区工作者岗位分级管理制度,实施民政考核、社区考核和居民评议三级考核。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过硬、作风坚实、结构合理的社区工作者队伍。(铁山区民政局)
一、去除“行政化”倾向,优运行机制
近年来,我区在为社区“减负”曾作过一些有益探索,如2013年建立了社区准入制度,但在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使得社区负担依然只增未减。“十三五”将依法落实政府社区公共事务准入制度,让社区真正回归“自治”本位。
一是明确界定社区职责。社区居委会对社区居民代表大会负责,有服务、管理和监督的职能,除履行属于自治范畴的职责外,可以协助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工作,对不属于职责范围内的摊派事项有拒绝权。
二是切实推行社区准入制度。各职能部门的工作任务,需由社区协助的,评比考核等工作,进入社区时必须通过严格审批。经审批进入社区开展服务,要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严格落实人员、经费等。社区只挂社区党支部和社区居委会两块牌子,社区办公室除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的基本情况外,其余内容不上墙,所有面向群众服务的内容一律通过微信、服务手册、公开栏、宣传栏等形式进行公告。
三是克服行政化倾向。各部门在工作进社区时,应以服务居民为出发点,树立工作在上完成,服务向下延伸的工作意识和服务意识,精简会议和材料,减少社区居委会不必要的台帐,真正使社区居委会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为居民服务上来,放到社区发展上来。
二、建立“多元化”体系,优治理功能
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工程,也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工程。积极探索建立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的新型社区服务管理体系,培育多元社区治理主体,树立“三社”发展一盘棋思维。
一是社区搭建平台。建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社区社工室等,为社会组织和社工参与社区治理创新提供渠道和场所。通过转变政府职能,社区主动把部分事务交给社会组织、社工来做,自己集中精力做好民主自治等工作,为“三社联动”创造空间和土壤。
二是积极孵化培育社会组织。通过建立孵化基地、行业协会转型、设立公益创投基金、专业机构转型等多种途径丰富社会组织类型。创设平台,通过公开招标,由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通过服务外包、合同购买的方式,把社区公共服务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
三是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作用。社会工作者通过小组、个案和社区工作方法参与社区建设是新时期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以前的社区服务是社区想给居民什么,现在则是从居民需求出发,提供更加深入和持续的服务。社会工作者的参与可以细分居民需求,精细化拓展居民参与载体,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引导居民实现自我管理工作机制。
三、建立“立体化”平台,优服务体系
社区服务是社区最基本的功能,要把满足居民生活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作为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当前,优化服务平台、改进服务手段,完善服务机制入手,建立便民利民服务的社区服务体系。
一是完善三级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区、社区、网格“三级”服务平台。区级完善行政服务中心,提供集中式便民服务;在社区,强化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功能,为党员群众提供集便民服务、商务服务、医疗服务、文体娱乐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在网格,将“两建三进”工作法提档升级,为网格居民提供代办服务、上门服务。
二是完善微信网络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社区微信平台(“一键清”),目的是通过突出五大功能(便捷的公共服务、公益服务、社民互动、信息发布、传递正能量),打造网上政务平台、服务平台,给群众提供方便、快捷、高质量的服务,推进社区服务信息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三是完善志愿服务管理平台。进一步完善规范志愿者队伍管理,科学制定志愿者工作评价机制,并结合工作实际,研究出台相关配套保障措施,努力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社区志愿者和开展社区志愿者活动过程中必要的保障,确保各项活动的持续开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增强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建立“专业化”队伍,优基础保障
按照“建立四个制度,打通一条渠道”的思路,积极推进社区工作职业化、专业化。
一是建立职业资格考核制度,确定最低“门槛”。按照黄石市《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建立社区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从2015年起,新招聘以及现有45周岁以下的社区工作者,符合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报考条件的,应在三年内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到2020年,力争35%以上的社区工作者实现持证上岗。并将社区工作者培训纳入全区人才培训计划,实现日常培训与重点培训、专业培训与综合培训相结合。
二是建立全区统一招录制度,严格把握“进口”。社区工作者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办法进行,按照“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录取”的原则,规范报名、面试、笔试、面试、体检、考核、公示、聘任等程序。
三是建立完善管理考核制度,明确去留标准。统一社区工作者管理体制,建立社区工作者岗位分级管理制度,实施民政考核、社区考核和居民评议三级考核。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过硬、作风坚实、结构合理的社区工作者队伍。(铁山区民政局)